“馄饨侯”由打开张,一直以经营馄饨为主,除“文革”那几年以外,它这儿主营的品种就是馄饨和芝麻烧饼。“馄饨侯”的馄饨为什么会名扬京城呢?主要是这儿的馄饨 做出来有讲儿。其馄饨的特点是皮薄、馅细、汤好、作料全。
“馄饨侯”的馄饨皮有薄如纸一说,把皮放在报纸上,能看到上面的字。馅细,指的是多少菜配多少肉馅都有比例,肉讲究用前臀尖,七分瘦三分肥,打出的馅非常均匀。一碗馄饨,10个皮为一两包一两馅,加在一起为二两,基本上不差分毫。“馄饨侯”的馄饨均为手工现场制作。做馄饨也叫推馄饨,手之麻利让人叹为观止,每班两个师傅,能供3000多人吃,平均一分钟能推一百多个馄饨。
馄饨侯的汤是一绝,煮馄饨的汤是用猪的大棒骨,花6个小时左右时间熬成的。汤口儿讲究味浓不油腻,由于棒骨汤含有钙质,许多老人之所以好这口儿,也是冲着这个来的。“馄饨侯”的作料讲究一个“全”字,有紫菜、香菜、冬菜、虾皮、蛋皮儿等。冬菜是京味馄饨不可缺的作料。“馄饨侯”为了淘换冬菜没少跑腿,在河北清县找到了生产厂家,眼下清县坛装冬菜成了“馄饨侯”的提供品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“馄饨侯”在“文革”中受到冲击。创始人之一的张世兰老人回忆往事时亲切地称侯庭杰为“侯儿”。说侯儿因为“馄饨侯”这个字号挨过批斗,造反派说这个字号有“封存资修”色彩,把“馄饨侯”改名叫“四新”饭馆,馄饨也不是主营了,改卖面条、盖浇饭和窝窝头。顾客进店除了自己买票、端饭外,还要自己去洗碗。直到1980年才恢复了这个招牌。
连锁店在京已开设了六十四家,外埠店多达几百家。不过,几十家直营和加盟店的馄饨都是一个味儿。
凡以小吃品种冠名的人,都有一手绝活儿。“馄饨侯”其人,姓侯名庭杰。小时卖过报纸,青年时当过几年铁路巡警养家糊口。后来偷学到制作馄饨的技艺,又博采众长,1946年用平时积攒的钱,摆起了一个馄饨摊,几经易地搬到了东安门大街16号门前摆摊卖馄饨。
摊位的后墙挂着一个布帐子,帐子底色是紫红色,上面写着醒目的“馄饨侯”三个大字。帐子周围是一圈和平鸽装饰。因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,这群鸽子象征着
馄饨侯的发展是从1956年搞“公私合营”开始的。当时决定将菜厂、梯子、大纱帽和柏树这4条胡同口儿的7个馄饨摊儿合并在一起。1959年,在东城区商管会的协助之下,7个摊主选中了东安门大街11号原本是德胜祥烧饼铺的铺面房。侯庭杰是组长,经与合伙人商量,定名“馄饨侯”。据说, 当时只随便找了一块牌子,涂上白漆,上面写着“北京风味馄饨候”。从此,走街串巷的馄饨摊车终于安定下来,有了间商铺, “馄饨侯”就此诞生。
从前,馄饨侯属于国营企业的体制,由东城区饮食公司管理。2003年1月,“馄饨侯”改为股份制企业,全称为“北京馄饨侯餐饮有限公司”。从街边小摊儿,到开遍全国的规模化企业,馄饨侯的变化当然不止于从平房改成了楼房,也不止于馄饨又派生出多少新的品种。作为北京有名的招牌,它的发展和困惑当属所有招牌共同面临的。比如过于市场化、商业化的运作,而招牌的魂与气质却只能留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里。